





买房子装修,不少人会选取全屋定制家具,挑一套自己爱好的风格和材质,并且有家装师傅上门安装,非常方便。但家具机构资质良莠不齐,本来让消费者省事的装修变成为了费事的维权。因家具机构擅自将订制的实木板替换为密度板,张某将家具机构诉至法院需求退还货款并支付三倍赔偿。
北京青年报记者3月15日获悉,该案经历一审、二审,法院最后判令家具机构退货退款并三倍赔偿170余万元。
2018年,消费者张某与家具机构签定《营销合同》,由家具机构为张某的别墅供给全屋整装家具,价格88万元。家具安装后,张某发掘家具机构供给的家具与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外观、数量均严重不符。
按照约定,家具门板材质应为“实木(指接木贴实木皮)平板”,但经国家人造板与竹木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门板材质实质为密度板。张某认为,家具机构做为制品经营者,其行径已然侵害张某的合法权益,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守护法》第55条规定的欺诈情形,应当返还货款并三倍赔偿,故诉至法院。
家具机构则认为,双方并未在《营销合同》中约定门板材质,仅在微X发送的《客户订货名单》中有“实木(指接木贴实木皮)平板”的表述,该名单仅供张某参考,并无强制约束力。在家装行业中,门板运用密度板为行业惯例,且安装时张某亦在现场,并未对材质提出异议,应视为对材质进行确认,故家具机构不存在任何欺诈行径。
经现场勘查,北京通州法院法官发掘,在家具机构订制的88万元制品中,运用材质与合同约定不符的将近60万元,均系将实木板替换为密度板。
法院认为,家具机构在微X中发送的《客户订货名单》中,对门板材质作出了承诺,该行径应对家具机构产生合同约束力,家具机构理应严格根据需求,供给符合约定材质的制品,非经同意,不得对家具材质进行变更。现家具机构在未征得张某同意的状况下,擅自将门板材质由实木板更换为密度板,其行径已形成欺诈,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最后,通州法院判决家具机构返还已付货款,并就板材更换部分三倍赔偿张某170余万元。
一审判决后,家具机构提起上诉,二审维持原判。
法官暗示,该案争议焦点为,在整体家装合同中,家具机构擅自将实木板替换为密度板,是不是形成欺诈行径。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守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供给商品或服务有欺诈行径的,应当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增多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多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的花费的三倍。一方当事人故意通知对方虚假状况,或故意隐瞒真实状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暗示的,能够认定为欺诈。
形成欺诈的要件包括有欺诈的故意、欺诈方实施了欺诈行径、被欺诈方因受欺诈陷入错误的判断、被欺诈人基于错误判断而为意思暗示。
法院认为,第1,在家具营销中,家具的材质针对买方是不是选取订立合同拥有重要影响,针对合同定价拥有重要参考道理。家具机构在明知家具门板的真实材质为密度板的状况下,在《客户订货名单》中向消费者作出虚假承诺,暗示门板材质为“实木(指接木贴实木皮)平板”,使消费者有理由相信购买的家具门板材质便是“实木(指接木贴实木皮)平板”,陷入了错误的认识,并基于错误的判断最后作出购买家具的错误意思暗示,家具机构的以上行径应形成欺诈。
第二,张某做为普通消费者,其在家具板材、工艺、市场定价等方面的认知远小于专业营销定制家具的家具机构,因此呢,法律不该对消费者辨认板材的专业能力作过分严苛的需求,不可仅因安装家具时张某在现场,就认定张某对更换板材知情并同意。
家具机构理应充分守护张某做为普通消费者的知情权,主动对家具材质的专业术语及可能严重影响消费者权利的合同事项进行充分的通知。现家具机构在未征得同意的状况下,擅自将实木板更换为密度板,其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更换部分对消费者进行三倍赔偿。
法官提示,该案是《消费者权益守护法》三倍赔偿在家装行业适用的典型案例。家具机构因擅自将价值60多万元的实木板家具更换为密度板,最后付出了赔偿170余万元的沉重代价。
近年来,在家装市场的火热状态下,家装行业制品与服务质量良莠不齐,部分企业存在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私改设计等种种乱象,消费者维权事件时有出现,亟待规范和引导。本案的判决表现司法机关对加强家装行业消费者权益守护力度、打击家装行业消费欺诈、引导家装企业诚信守法经营的态度和决心。
做为消费者,首要,在进行家具订制等大宗消费时,应当签定知道的书面合同,知道权利义务。其次,在交易过程中,一旦双方针对价格、标的、数量、期限等关键内容作出调节,应即时经过书面方式进行确认,并保存与经营者之间的协商记录,尽可能避免经过口头的方式进行变更。最后,在消费者发掘自己权益受到侵害后,应即时固定证据,经过协商、向消费者协会投诉、提起诉讼的方式积极守护自己权益。
近年来我国消费者权益守护法律法规持续完善和消费者法律认识持续加强,对经营者经营行径的规范性亦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家装行业的经营者应当做到诚信经营,认识到一次不诚信的经营活动需要付出昂贵的代价,从而在经营活动中严格约束自己的行径,杜绝虚假宣传、夸大承诺、依次充好等不诚信行径,守护家装行业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持续推动家装行业健康发展。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叶婉 通讯员 梁睿诗